空无以求全
宁静以致远
当前位置:首页 > .html

外资企业诉苦:在中国经营遭遇壁垒

作者:大熊空间发布时间:2022-02-19 17:09分类: 浏览:183评论:0


导读: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对于在华的外资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变得“不好说”。外资企业抱怨称,在华投资的审批尤其麻烦,审批过程中可能遭遇明显的武断决策手续上的繁文缛节等一系列...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对于在华的外资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变得“不好说”。外资企业抱怨称,在华投资的审批尤其麻烦,审批过程中可能遭遇明显的武断决策手续上的繁文缛节等一系列问题。有调查报告更显示,2011-2013年间,认为“获得许可时对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一视同仁”的受访者比例从29%降至14%。

  外资企业在华遭遇“成长的烦恼”

  据财经网报道,近日,央视以产品价格问题为由将外资咖啡品牌星巴克置于瞄准镜下并引发热议,对此,星巴克首席执行官舒尔茨站出来发声了。

  舒尔茨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表示,星巴克对中国媒体抱怨咖啡售价高感到“震惊”。他说,星巴克在中国开了1000多家店,公司业务在透明经营以及消费者和中国政府信赖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而在华开展业务的成本结构和公司为在华经营所做的投资,决定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售价略高于其他市场。他强调:“做这则报道的人其实不了解有关情况,我觉得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

  此前,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位居财富500强之列的咖啡连锁巨头在22日发出声明称,所谓星巴克在华利润率高于美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售价高是由于中国当地员工培训和物资采购成本高使然。此外,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西方不同,西方顾客通常买了咖啡带走,而中国消费者则长时间停留在店中。

  值得注意的是,正值各方讨论“处在胶着”之时,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昨日(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今年的调查中,认为中国商业环境正在改善的美国企业比例有所降低,从2012年调查时的43%下滑至28%。

  虽然只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商业环境正在恶化,但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在开放市场方面的进展陷入了停滞。根据2011年出台的新规,外资企业在华被禁止从事包裹递送生物技术研究等多个行业,中国美国商会对此感到不满。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Greg Gilligan)指出,虽然外资企业仍渴望投资中国市场,但诸多挑战构成了巨大的壁垒。这些挑战包括:歧视性产业政策;不透明的投资审批程序;当投资被否时,行政上和法律上缺乏有效的追索权,等等。

  葛国瑞认为,这是外商直接投资正在丧失动能的部分原因;当然,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据了解,去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17亿美元,低于2011年的1,160亿美元。目前看来,今年的情况似乎略有好转,前9个月中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88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但仍略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中国经济的一些重要行业(包括能源和金融)几乎仍禁止外资企业进入。而中国企业希望能够更多地接触美国技术,以及确保其在美国投资时不会受到歧视的政策。

  事实上,中美谈判人员正在华盛顿为拖延已久的双边投资条约打基础。若要取得成功,中国需放宽市场准入,美方也要作出让步。

  另据报道,今年3月份正式上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外资企业采取更加友好的策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承诺在第一个五年任期内将需要中央政府审批的投资类别数目缩减三分之一,或是取消审批要求,或是将审批权下放至地方政府。

  而外界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更为友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再次说明政府对于吸引海外投资者并未丧失兴趣。自贸区可能尝试通过放松金融业监管来争取香港的外汇交易和期货业务,但相关细节仍未公布。

  此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三在北京会见了包括沃尔玛连锁公司(Wal-Mart Stores Inc。)和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首席执行长在内的二十几位外企高管,并表示,他认为高管们的意见对中国政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这一表态与国有媒体对外资企业的宣传态度似乎并不吻合。苹果公司(Apple Inc。)星巴克(Starbucks Corp。)等外企就分别因服务差劲和在华定价偏高而遭到中国国有媒体的抨击。

  不仅仅是星巴克,还有其他外资企业

  除了外资咖啡品牌星巴克以外,还有其他在华的外资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媒体“曝光”了。据新京报报道,10月22日,央视报道称三星[微博]手机存在设计缺陷,并且机主维修费用高维权困难,此外还存在售后因地而异的问题,涉嫌歧视中国消费者。对此,三星昨日正式道歉。

  央视《经济半小时》在报道中称,很多三星Note和S系列手机的用户花费数千元,从正规渠道购买正品三星手机,却在使用几个月后,频频遭遇手机死机的现象。消费者去三星维修点维修时,却被告知要自己承担维修费用,且费用贵得离谱。

  央视随后调查发现,在英文搜索引擎上搜索“三星突然猝死症状”,出现了18.4万条与此相关的搜索结果。其症状与中国类似。对于三星手机“猝死”,多数国外网友都是抱怨的声音,但有一些言论,则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央视采访了一位生活在英国的留学生小赵。她表示帮自己的母亲咨询过三星手机维修的事宜,当地一家手机店服务人员告诉她,会把问题手机寄回三星,维修期间会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暂时的手机,如果修不好,会直接换一个新手机。

  央视还了解到,在香港和日本市场,三星也提供免费保修服务。对此,北京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认为,这是三星公司对于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一种消费歧视,明显违反了中国的法律法规。

  针对央视的报道,昨日下午,三星正式向中国消费者致歉,并表示决定对已产生问题的手机进行免费修理,如果有消费者已经付费,三星将进行退款处理。两次修理还是不能正常使用,将为消费者免费更换同型号产品。相关产品均延长一年保修期。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昨日,明治乳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停售珍爱系列奶粉。明治官网同时显示,明治在中国的奶粉产品即为此次退出的产品,这也意味着明治奶粉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明治方面自称,退出中国市场原因是生产成本逐年递增,对成本及收益造成严重影响。明治公告称,将暂停珍爱系列奶粉在华销售,主要涉及的产品是明治珍爱儿900g、明治珍爱宝900g、明治珍爱童900g以及明治珍爱妈妈900g,以上产品将于库存售完时停止销售。

  虽然明治公告称成本增加是退出的原因,然而,乳业专家王丁棉、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均表示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宋亮指出,明治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近两年明治奶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降很快;二是今年政府加大奶粉市场整顿,进口奶粉在华生产经营门槛提高,对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三是当前中日关系较为紧张,明治要改进生产、加强渠道建设等方面要加大投资,但是政治因素影响加大了投资风险。

  宋亮则表示,目前国内主流进口品牌在华投资经营多年,企业品牌影响力大,生产经营及渠道建设成熟,而且面对中国与日俱增的消费市场,不会轻易退出。当然明治的退出,也标志着那些在华经营不善、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进口企业要开始陆续退出市场。

  宋亮还提醒,对于近日政府等方面针对进口奶粉医护渠道受贿及抢夺“第一口奶”等事件打击,不能狭隘地认为是政府在打击进口、扶持国产。“政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治理奶粉行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来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的合理市场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