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以求全
宁静以致远
当前位置:首页 > .html

九龙仓的收购战:千亿富豪李嘉诚跻身香港顶级财阀的经典战役

作者:大熊空间发布时间:2025-03-27 13:18分类: 百味生活 浏览:11评论:0


导读:[九龙仓的收购战:千亿富豪李嘉诚跻身香港顶级财阀的经典战役2025-03-25 14:35·史亿刀1978年至1980年,香港商界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收购战,主角是彼时崭露头角的地...

[

九龙仓的收购战:千亿富豪李嘉诚跻身香港顶级财阀的经典战役


1978年至1980年,香港商界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收购战,主角是彼时崭露头角的地产商李嘉诚与英资巨头怡和洋行旗下的九龙仓。这场战役不仅重塑了香港商业格局,更成为华资财团挑战传统英资霸权的标志性事件。


九龙仓的价值与英资困境

九龙仓(现为九龙仓集团)成立于1886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英资企业之一,由怡和洋行控股。其核心资产是香港黄金地段的码头、仓库和大量未开发土地(如尖沙咀海港城、铜锣湾时代广场地块)。

然而,到1970年代,九龙仓因经营保守、股价长期低迷,市值严重低于实际资产价值。李嘉诚敏锐察觉这一机会,认为其土地储备若开发成商业地产,价值将成倍增长。


李嘉诚的“暗度陈仓”

1978年初,李嘉诚通过旗下长江实业,以个人名义在二级市场悄然吸纳九龙仓股票。为避免惊动怡和,他分散通过多个券商席位买入,短短数月持股比例接近20%,成为仅次于怡和的第二大股东。

此时,怡和洋行仅持股约20%,但由于九龙仓采用“双重股权结构”(即大股东通过优先股控制权),怡和实际掌控董事会,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


怡和的反击与包玉刚入局

1978年9月,怡和察觉股权流失,紧急向汇丰银行求助,试图通过增发新股稀释李嘉诚的持股比例。李嘉诚面临两难:若继续增持,需动用巨额资金,且可能触发全面收购;若放弃,则前功尽弃。

关键转折点出现:李嘉诚选择与“船王”包玉刚联手。

李嘉诚的权衡:他深知自身实力难以单独对抗怡和,而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资金雄厚,且正寻求向地产转型。

包玉刚的野心:包氏看中九龙仓的码头业务与土地储备,计划将其打造为航运-地产综合帝国。

1978年9月,李嘉诚将手中约10%的九龙仓股份以每股36港元(远高于市价)转让给包玉刚,套现约2.3亿港元。作为回报,包玉刚协助李嘉诚收购汇丰银行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为其后续收购和黄铺路。


包玉刚的“闪电战”与怡和溃败

1980年6月,九龙仓争夺战白热化:

怡和的最后一搏:宣布以“100港元现金+债券”高价收购散户股份,试图将持股增至49%。

包玉刚的反杀:在李嘉诚退出后,包玉刚已暗中增持至30%。为彻底击溃怡和,他于3日内调集21亿港元现金,以每股105港元天价发起全面收购,最终持股49%,彻底掌控九龙仓。

此役成为香港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收购战,包玉刚的果断与李嘉诚的“以退为进”策略被奉为经典。


结局与历史意义

1. 李嘉诚的收获:

套现资金助力其于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跻身香港顶级财阀。

与包玉刚建立战略同盟,奠定华资财团合作对抗英资的先例。

2. 英资衰落与华资崛起:

九龙仓易主标志着英资财团垄断香港经济的时代终结,华资企业开始主导本地商业。


九龙仓收购案展现了李嘉诚对时机的精准把控与资源整合能力。他虽未直接收购九龙仓,却通过“借势”包玉刚实现利益最大化,最终成就更大的商业版图,这场战役至今仍是企业并购课程中的经典案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