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扒一扒「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检查、和诊断》已将骨质疏松症做了系统介绍,本文着重讲述预防、治疗和康复锻炼。文章较长,干货满满!
再来熟悉一下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 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

部分骨质疏松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骨量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再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骨质疏松定诊断标准:
T 值 ≤ -2.5:骨质疏松;
T 值 ≤ -2.5,且存在骨折:严重骨质疏松;

治疗原则
对骨质疏松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减缓骨丢失率和恢复已丢失的骨量,以缓解症状,预防骨折等并发症。
骨质疏松的预防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均衡营养,适当补钙
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
饮食上应多吃钙和维生素 D 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蔬菜、鱼类、蛋类、豆腐、菌菇、燕麦、奶制品等。

同时还应坚持低盐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增进食欲,促进钙的吸收。
注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2、提倡体育锻炼,增加成年骨的储备
年轻人的骨骼对运动的敏感性比老年人强,所以 35 岁时就应开始进行有规律的锻炼,最好是负重活动,增加骨量储备。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进行适量的室外运动,既可负重锻炼,增加肌群的力度和协调性,又可吸收光照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转化,利于钙的吸收。
3、充足日照
维生素 D 除了来源于食物,还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
充足日照,建议 11:00~15:00,暴露四肢及面部皮肤于阳光下 15~30 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2 次/ 周,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免灼伤皮肤。
4、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
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5、保护肝肾功能
有利于活性维生素 D 的形成,有利于骨骼的矿化。
6、预防骨折
对老年患者的活动场所要做到有较好的照明,地面要干燥,以防跌伤,并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如已发生骨折,应积极手术,并推荐合理使用内固定,因为保守治疗病程长,可增加压疮、肺部感染、血栓栓塞、肌肉萎缩等危险,同时加重失用性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

手术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方便术后早期活动,通过体疗、理疗、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7、注重心理健康调节
骨质疏松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常被忽略,主要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恐惧、自信心丧失等心理异常。
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也会造成社交障碍等心理负担。

应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并视情况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帮助其消除心理负担。
基础治疗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 D 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

1、钙制剂:
骨质疏松患者的基础治疗用药,通过补钙,达到改善骨吸收和骨代谢的平衡。
按照我国老年人每日需钙量 1000~1200 mg 计算,除每日饮食供给 500~600 mg 外,还应补充钙 500~600 mg/d。
常用钙制剂分无机钙和有机钙两类,无机钙含钙高,作用快,但对胃刺激性大。有机钙含量低,吸收较好,刺激性较小。

①无机钙:
a. 氯化钙:每日 400~800 mg 饭后服。
b. 碳酸钙:每次 0.5~1.0 g;2~3 次/d。该药在口服钙制剂中作为首选,含钙量高,吸收率好,与牛奶钙吸收率相同,价廉,服用方便。
②有机钙:
a. 葡萄糖酸钙:0.4~2.0 g 静注;口服每次 1.5 g;3 次/d。
b. 乳酸钙:每次服 1.5 g;3 次/d。
c. 门冬氨酸钙:每次服 0.2~0.4 g;3 次/d。
③活性钙:是一种可溶性钙盐,生物利用度高。
④钙尔奇 D:每片含元素钙 600 mg,含维生素 D 约 125 U,钙的吸收率较高,每天服 1~2 片,即可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

由于人体不能吸收和储存过量的钙,且钙的吸收率与服用钙剂量的对数成正比,因此,补钙应注意不间断地长期给予均衡剂量,分多次服用,效果较好。
2、维生素 D(骨活化剂)
骨质疏松患者负钙平衡的原因之一是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
具有活性的维生素 D 能加强肠道内钙磷的吸收,调节 PTH 分泌及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形成;与钙剂合用时,剂量宜小,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维生素 D 经肝、肾羟化后形成 1,25(OH)2D3 为最终活性物质,直接参与骨矿物质代谢。

老年人一般维生素 D 吸收代谢(羟化)功能下降,影响钙的吸收,应适当补充。老年人每日维生素 D 摄取量为 400~800 U。
目前临床常用的制剂包括:
①罗钙全(钙三醇):
罗钙全是具有活性的维生素 D(1,25(OH)2D3),无须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每日口服 0.25~0.5ug。
②阿法骨化醇(α-骨化醇):
阿法骨化醇只需经肝羟化为 1,25(OH)2D3,参与骨矿物质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全者亦可应用。0.5~1.0 ug/d,需长期服用(3~6 个月或更长)。
抗骨质疏松药物

1、骨吸收抑制药
①双膦酸盐类:
双膦酸盐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能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并有止痛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破骨细胞活性,使骨转化率下降,从而减少骨质的丢失。
其制剂包括:
症状性胃肠道疾病如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和反流性食管炎;
服药后不能保持直立位至少 30 min;
低血钙;
肾功能不全。
❷唑来膦酸(密固达):
5 mg/天 静脉注射;治疗绝经后、男性及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髋部骨折后预防骨折;
用药前应充分水化,以 100 mL 静脉输注至少 15 min,要求 eGFR > 30 ~ 35 mL/min,一般应用 2 ~ 3 年。
本品用药后症状包括:
发热(最常见)、肌痛、流感样症状、关节痛、头痛,绝大多数出现于用药后 3 天内。
这些症状绝大多数为轻到中度,并在出现不良事件后 3 天内缓解。
②降钙素(CT)类:
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可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
此外,CT 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尤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腿痛、骨病引起的骨痛有特效,因而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一般给药 2~3 周后疼痛可缓解,能减少其他镇痛药的用量。
其制剂均为天然合成品有:
❶降钙素短期疗法:
第 1 周每日皮下或肌内注射 50~100 IU,第 2 周隔日注射 50 ~ 100 IU。
❷降钙素长期疗法:
隔日注射 50~100 IU,6 个月后改为 1 周 2 次注射 50~100 IU。
鲑鱼降钙素鼻喷剂 200 IU/d,每日/隔日一喷。
应用降钙素时,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引起眩晕、过敏现象。
③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本品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能显著地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其制剂包括:
④雌激素类药物:
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
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RT 或 HRT)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基于对激素补充治疗利与弊的全面评估,建议激素补充治疗遵循以下原则:
❸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应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
❹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制剂选择及治疗期限等,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
❺应用最低有效剂量。
❻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
❼是否继续用药应根据每位妇女的特点每年进行利弊评估。
2、骨形成促进药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以特立帕肽为代表,具有强大的促骨形成的作用,一般认为,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强于抗骨吸收药物。
适用于绝经后、男性和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以及高骨折风险患者的治疗。
使用特立帕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或者低血压,对于患有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不建议使用特立帕肽。
3、中医药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藏精、精生髓营骨」、「肝主筋、藏血,脾主肌肉、四肢、统血,脾主运化」。
治则为益肾填精、健脾养肝、强筋壮骨、益气活血、通筋舒络、消肿止痛。主要有骨碎补总黄酮制剂、淫羊藿苷制剂、人工虎骨粉制剂等
①骨碎补总黄酮制剂
不良反应:
偶见口干,便秘,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注意事项:
❶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❷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
❸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②淫羊藿苷制剂
功效:
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
注意事:
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❷感冒时不宜服用;
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❹孕妇禁用。
③人工虎骨粉制剂
功效:
具有健骨作用。
不良反应: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偶见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口干。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多饮水。
4、其他治疗方法
①光线疗法:
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增加骨矿含量,可以采用日光浴或人工紫外线照射。
要注意保护头部、眼睛,不可过量照射。
②高频电疗:
如短波、超短波、微波具有止痛、改善循环的作用。
③运动疗法:
缺乏生理活动可导致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体育锻炼可刺激骨量增加。
一般认为,只有载荷锻炼才对骨有正性效应,而且也能防治负重骨骨量丢失。
通过锻炼可改善机体的灵活性和全身情况,降低骨折率。
康复措施
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旨在通过发挥肌肉力量对骨质代谢所起的调节促进作用,纠正这类患者常见的驼背畸形。
通过康复治疗,防止或减少由于肌力不足而导致的容易跌倒,对已经发生的骨折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促进恢复。
康复练习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特别是心脏功能作出适当的建议,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
1、增强肌力练习
提高肌肉质量的最佳康复治疗方法为增强肌力练习。
肌力增强后,不仅骨的强度提高,而且同时坚强的肌力可以保护关节免受损伤,而过分的负荷又可通过骨周围肌群的收缩得以缓解,从而避免骨折的发生。
2、纠正畸形的练习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驼背畸形,在无脊椎骨折时,主要由于疼痛而出现的保护性体位所致。
作背伸肌肌力练习,增强背伸肌对脊椎的保护并分散脊椎所承受过多的应力,可以牵伸挛缩,缓解部分症状。
3、针对某些骨折的康复治疗
对于脊椎骨折的患者首先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必要的止痛药物,卧床休息两周后做翻身和背肌增强练习。
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常需立即进行骨科急诊治疗,因为其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机会极高。因此,宜选择早期手术,争取早日下床。
总之,骨质疏松需要个体化治疗、防治结合、筋骨并重!
作者:孙小六;排版:景胜杰
题图:视觉中国;插图:除标注外来自文末文献
投稿:jingshengjie@dxy.cn
参考文献(比较多)
1.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 2021),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 年 7 月第 27 卷第 7 期
2.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等. 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5):523-529。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等,中国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指南(2021)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 23(2): 93-101. DOI: 10.3760/cma.j.cn115530-20201015-00659.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路径(2019),国家卫生健康委
5. 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
6.《英国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临床 指南》解读(2017),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7 年 8 月第 11 卷第 4 期
7.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华骨科杂志 2017 年 1 月第 37 卷第 1 期
8. 骨折第三版
9. 实用骨科学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 版).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11.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2014),中国标准出版社
12. 奈特骨科疾病彩色图谱
13. 创伤骨科手术学
14. 洛克伍德-格林 成人骨折
15. 奈特简明彩色骨科学图谱
16. 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分册(2006),中华医学会
17.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http://www.guideline.gov/summary/summary.aspx?doc_id = 3862#s23
18.MJA 2004; 180 (6): 298-303
19.Harada, GA Rodan. Nature, 2003; 423: 349-355
20.NIH Consensus. JAMA,2001,285(6):785-9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