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以求全
宁静以致远
当前位置:首页 > .html

胫骨高位截骨的前因后果

作者:大熊空间发布时间:2022-02-19 17:09分类: 浏览:250评论:0


导读: 什么是单髁膝关节病变? 在膝关节的三个间室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特点是一个间室受累严重,其他两个间室只轻度受累或病变发展缓慢,而受累严重的大部分为内侧间室。...


什么是单髁膝关节病变?
在膝关节的三个间室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特点是一个间室受累严重,其他两个间室只轻度受累或病变发展缓慢,而受累严重的大部分为内侧间室。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内侧间室单独受累者约占25%,而外侧间室受累者仅占5%。
image1.jpeg


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矫形鞋垫;膝关节支具。
image2.jpeg
2、手术治疗:
关节镜清扫;截骨术;单髁膝关节置换(UKA);全膝关节置换(TKA)。

image3.jpeg

截骨术
image4.jpeg

HTO历史
1958年 Jackson首先提出胫骨上端截骨术( upper tibial osteotomy)和股骨髁上截骨术治疗伴有内外翻畸形和膝关节骨关节炎;
1961年 Jackson和 Waugh报道了胫骨结节下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1962年 Wardle报道了胫骨结节下1-2cm截骨,取得良好效果;
1963年 Conventry提出胫骨结节以上水平截骨,即胫骨高位截骨( high tibial osteotomy), 效果良好。

HTO手术成功三要素
适合的患者选择
安全准确的手术技术可靠的内固定

适应症
患者小于65岁(女性<> 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 屈曲畸形小于10°;
胫骨内翻畸形大于5°;
胫骨近端内侧角( medial prox|mal tibial angle,MPTA)小于85°; 外侧软骨和半月板功能正常。

禁忌症
大于65岁;
高位髌股关节炎;
严重关节退变(≥Ahl back grade‖l); 屈伸活动范围ROM<>
严重的膝关节不稳定>1cm胫骨外侧推力; 关节不稳;
≥20°矫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
禁忌症并非绝对,也有大于65岁治疗效果良好的报道。

可靠的内固定
T型加压锁定板-3
image5.jpeg
钢板呈T型,不仅具有角稳定的特点,还具有保持钢板或外侧合页预张力所需的弹性; 钢板形态与楔形开放10°左右的胫骨近端形态契合;
近端3枚螺钉与钢板呈4°,以确保螺钉不会进入外侧间室关节间隙; 近端4枚螺钉方向会聚,支持外侧合页;
远端锁定既可以使用单皮质,也可使用双皮质固定;
提供远端3孔和4孔规格不同选择,远端3孔规格远端孔建议全部双皮质固定。

安全准确的手术技术术前影像学检查
1、双下肢负重全长片
2、膝关节负重正位片
3、髌骨切线位片
4、屈膝30° Tunnel 位片
5、屈膝45° Rosenburg 位片

术前规划
image6.jpeg
线1:
代表计划矫正后的术后力线,该线自股骨头中心经过胫骨平台宽度60%-70%的区域至 踝关节水平;

线2
连接截骨合页的顶点至踝关节中心。以合页的顶点作为中心,线2的长度作为半径画一自踝关节中心的弧线与线1相交;

线3
将合页的顶点与该交点连接,线2和线3所成的夹角即为计划矫正角度。

以合页为顶点,根据计划矫正的角度在胫骨近端画出开放的楔形间隙,此三角形底边对应的内侧皮质高度即为截骨张开距离。
合页设计点:
距胫骨平台至少1.5cm。
Fujisawa点:62.5%
矫正至胫骨平台60-70%依据
image7.jpeg

Coventry基于HTO生存期的回归分析,建议内翻畸形矫正至少至股骨胫骨解剖外翻8°;

Hernigou等发现患者术后机械外翻角在3-6°时,临床结果较好,矫正角度大于6°或者小于3° 临床结果较差;

Dugdale等建议截骨术后力线通过灌装们上胫骨平台外侧62%-66%的区域,这一点通常对应 胫骨平台外侧嵴的外侧斜坡以及3-5°股骨胫骨机械外翻角;

Fujisawa等发现如果HTO术后力线通过最佳区域(外侧平台的30%-40%),软骨破坏则不再进 展。

根据Hernigou's三角函数表估算截骨高度
image8.jpeg
患者体位
image9.jpeg


患者应取仰卧位,腿部可轻松调节至90°屈曲与完全伸直位。
愚者的体位应可使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均能在透视下清晰可辨。将对侧腿部自髋关节起置于较低位置,有助于显露胫骨近端内侧。无菌铺巾不应遮挡髂嵴,这样术中可检查腿部轴线。
应为腿部留出足够空间,便于在术中完全伸直,评估矫形效果。
切口以及入路
image10.jpeg
切口:
在皮肤上标出解剖标志(内侧关节线,鹅掌近端,内侧副韧带走行方向与胫骨结节)。从 鹅掌前缘做一6-8cm朝向后上方的切口。切口应终于胫骨内侧平台的后内侧角处。

入路:
显露鹅足止点,于其近侧用尖撬向后向远端牵开鹅足,切断或剥离內侧副韧带浅层远端纤维,暴露胫骨后缘。

切口与皮纹以及大隐神经平行。

截骨前透视打入克氏针

image11.jpeg


将腿完全伸直,并在透视下调整膝关节位置直至获得完全AP位影像。在AP位上对齐内髁与外髁。旋转腿部,直至髌骨完全位于前方(这样腓骨头的1/3一般被胫
骨覆盖)。

在透视下将2枚2.5mm克氏针打入胫骨头部,这两枚克氏针即可指示截骨方向。

设计截骨位置
image12.jpeg
克氏针位置:
第一枚后方克氏针应位于鹅掌上缘,胫骨后嵴前缘。第2枚克氏针应位于第一枚克氏针前方2cm处并与之平行。两个克氏针形成平面与景观近端关节面后倾一致。

水平截骨面:
自胫骨后缘至胫骨中前1/3,紧贴克氏针。

上行截骨面:
与水平截骨面成110°左右夹角,胫骨结节块至少有15mm宽。

上行接骨面使整个髌腱止点附着于远端胫骨,得以完整保留。不干扰髌腱的正常受力;截骨面前面骨接触可以避免近端截骨块向前移动、倾斜、旋转;增大接触面积,促进骨愈合。

可利用第三枚克氏针与导针的高度差确定打入的两个克氏针的深度,以此确定截骨深度,保留合页处1cm,一般来说胫骨前方比后方小5-10mm。

截骨
image13.jpeg
水平截骨:
使用摆锯在两枚克氏针下方进行横断面截骨,注意应充分完成对坚硬的胫骨后内侧皮质的截骨。使用Hohmann拉钩对胫骨后方的解剖结构进行保护。

image14.jpeg
上行截骨:
较窄的锯片进行前方冠状面截骨。冠状面截骨应贯通胫骨前方皮质的内外侧。
打开截骨区域
将截骨骨凿插入横断面截骨区,使用锤子轻轻锤击将其推进到外侧骨性合页处。插入深度与锯片切割深度应一致。在第一枚截骨凿上标出标记。

随后在第一枚骨凿与克氏针间插入第二枚骨凿。其插入深度应比第一枚短10mm。

A使用骨凿撑开
image15.jpeg
可根据需要插入第3、4、5把骨凿,每一枚比上一枚略浅。在数分钟时间内缓慢打开并撑开截骨区,以防止外侧皮质骨折。如果截骨区打开速度过快,可能产生关节内医源性骨折。

B使用骨撑开器撑开
image16.jpeg
使用至少两把骨凿获得起始的撑开空间。移除骨凿并小心地用锤子将骨撑开器打入,直至其到达合页点。

可在撑开器的撑开片上读岀截骨深度。用改锥缓慢旋转螺钉,使截骨区撑开,直至获得所需的开放角度。

如果撑开器未能精确插入到轴点,则其读数可能不能反映真正的开放角度。

C骨撑开钳撑开截骨区

image20.jpeg


使用至少2把骨凿获得起始撑开空间。将骨撑开器插入截骨空间的后内侧皮质之间。使用撑开器缓慢撑开截骨区,直至获得所需撑开角度。

确认截骨
image18.jpeg
撑开截骨区时,截骨区的控制与精细调节必须在腿完全伸直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两个透视平面上监控截骨矫形过程。检查胫骨倾斜度,了解可能发生的变化。避免旋转畸形与内侧/外侧不稳。

测量开放楔形的高度:将高度测量器打入截骨区,直至其牢固固定于骨内。将滑片推向截骨区直至其接触到骨皮质。随后可从刻度上读出开放楔形截骨区的高度。

维持截骨高度
image19.jpeg

image20.jpeg


在取出撑开工具后,可插入第二枚测量器维持开放位置。植入物可放置在两枚测量器之间。撑开钳置于后內侧撑开。

准备钢板
image21.jpeg
image22.jpeg

在ABC三孔置入锁定导向套筒。D孔和第4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