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虎爪掌:拇指屈扣于虎口(不贴拢),其余四指并拢,二三节指骨弯曲(不贴指肚)。(图5-3) 4、龙爪掌:五指分开,拇指竖直,其余叫指梢节微扣,虎口撑圆,掌心凹空。 (图5-4) (二)手法:按掌、托掌、撩掌、穿掌、云掌、旋掌、撞掌、推掌、架掌、插掌、撩拳、掳手、掖掌、拨掌。 l、按掌:八宁掌型自上向下按,劲贯掌心。 2、托掌:掌心向上,仰掌托出,沉肩垂肘,力达掌心。 3、撩掌: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快,劲贯掌心。 4、穿掌: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 5、云掌:在头顶或头前方,手心向上,以腕关节为轴向外平圆外旋或内旋,动作要灵活。 6、旋掌: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里向外、向上或向下屈臂缠绕或平旋。 7、撞掌:掌心向前,指尖向外,单掌或双掌屈臂向前撞击,力达掌根。 8、掖掌:掌心向后下,沿肋向侧下方掖出,高与髋平;沉肩塌腕,臂微屈,力达掌根。 9、拨掌:(裹学)臂微屈,掌由体前内旋或外旋向左,或向右拨动,劲贯掌外沿。 10、插掌:直掌向下或向斜插入,劲贯指尖。 11、推掌:掌由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出,劲贯掌外沿。 12、架掌:展开肘部,屑臂外旋,以前臂和掌外沿向上起,力达前臂和掌外沿。 13、掳手:两臂弯曲,手掌心向外,一手掌心向上,借助身体运转向外侧划弧,力达两手。 l、熊步裆(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约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图5-7) 4、盘龙裆(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前半脚着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图5-9) 5、鸦雀裆(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前腿微屈,脚面绷紧,脚尖虚点地而。(图5-11) 7、鹿步裆(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约同弓步宽,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两脚尖正对前方,一腿屈膝半蹲,一腿挺膝伸直。 (图5 -13) (四)步法:上步、退步、撤步、行步、碾步。 l、上步:后脚向前迈步。 2、退步:前脚向后退步。 3、撤步:后脚后退半步,前脚随之后退。 4、行步(蹚泥步):两腿微屈,里侧脚向前上步外摆,脚趾扣地,外侧脚脚擦里侧脚向前上步,脚尖内扣,两脚平起平落,轻灵沉稳,身体不得起伏。 1、撞肘:握拳屈肘,用肘尖顶出,力达肘尖。 2 、压肘:屈臂,抬肘经胸前向异侧反臂下压,力达肘尖。 (六)腿法:蹬腿、勾踢。 1、蹬腿: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挺起前蹬高于腰,劲贯脚跟。 2、勾踢:支撑腿微屈,另一腿脚尖勾起,脚跟擦地向前踢出,高不过膝,力达脚尖。 (七)发力动作:震脚掳手。 (八)身形与身法。 1、头:“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头顶平,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保持头顶的平正,有自然虚灵之意。 2、颈:自然竖直,肌肉放松,不可紧张,不可偏歪。 3、肩:保持松沉,不可耸起,不可后紧或前扣。 4、肘:沉坠下垂,不可僵直或扬起。 5、胸:微合舒松,不可外挺或内缩,胸部有舒宽的感觉。 6、背:舒展拔伸,不可弓背,肌肉向下深沉。 7、腰:自然松垂,不可后弓或前挺。 8、脊:保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 9、臀:注意收敛,不可摇摆或向后突出。 10、胯:要松、缩、正,不可左右突出歪扭。 11、膝:伸屈自然柔和,不可僵挺。 12、脚:十趾微屈抓地。 身型身法总要求:体态自然,不偏不倚,俯仰拧裹,旋转放松,周身上下,完整贯穿。 以意导动,以意导体,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外结合,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全套动作在内与外、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蓄与发、开与合、起与伏等矛盾中相互依存,各动作之间转折变换,旋腕转膀,势势相承,势换劲连,内外合一,在自然而然之中达到形、劲、意、气高度统一,从而内外兼修。 发力动作:周身胁调完整,刚柔相济,突出寸劲。
一、基本手型
(一)手型:扣指掌、八字掌、虎爪掌、龙爪掌、剑指、捶(拳)。
1、扣指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内扣于虎口处。 (图5-1)
(三)步型:熊步裆(弓步)、鹤步裆(独立步)、虎步档(马步)、鹿步裆(横档步)、狮步裆(仆步)、龟形步、盘龙裆(歇步)、麒麟步(跟步)、鸦雀裆(虚步)、含鸡裆(丁步)、跪步。
3、狮步裆(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紧靠,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图5-9)
(五)肘法:撞肘、压肘。
二、基本特点
三、基本技法
发表评论: